武汉市政协委员黄芬建议:深挖产业经济价值建立“新食力”品牌助力武汉美食“出圈”
发布时间:2024-01-25 17:04:19

  从早餐到宵夜,从小吃到零食,武汉三镇美食头衔数不胜数、美味随处可遇,诞生于码头边的热干面、卤鸭脖等汉味小吃早已蜚声全国。

  岁月流转,在当下不断迭代的新客群、新渠道催生下,休闲食品行业发展愈发火热,休闲零食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这一领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万亿大赛道”,“舌尖上的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据统计,预计2025年零售额将达到11014亿元,未来5年行业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7.3%,部分区域超过9%。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武汉美食品类丰富多样,“过早”一年365天不重样,是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也是年轻人特种兵式游武汉的“至尊”诱惑。

  武汉市政协委员、民进武汉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黄芬认为,武汉水域资源丰富,是典型的“鱼米之乡”,食材丰富加之交通便利,形成了包容万千、兼收并蓄的餐饮文化,随着这座超大城市影响力持续提升,外地游客大幅增长,食品消费成为城市消费的重要引擎。

  她说,充分挖掘食品经济价值,武汉已有良好市场和产业基础,但更需增体量提品质,深度挖掘产业链价值,提升经济贡献率,助推建设国家消费中心城市。

  黄芬认为,目前武汉食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食品产业化进程慢,原料基地、产业园区建设落后,初级加工企业较多,市场竞争力差,龙头企业少,拉动作用偏小;产品结构不佳,行业优势不明显,现代高附加值、辐射全国的产品类别较少。地方特色食品开发推广不足,本地品牌食品数量偏少。

  同时,在消费升级大背景下,武汉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应用较少,应用现代技术打造健康食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作用发挥不够,且现代营销手段应用不广,采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促销推广效果不佳,这也导致国际化水平较低,出口份额有待提升。

  黄芬建议,要积极建设“武汉新食力”公共品牌,实施以质量标准为基础的品牌战略,定期评选、发布“武汉舌尖美食”“武汉美食名店”称号,持续打造独特的美食IP,对部分人流旺人气高的夜经济街、购物商圈、交通换乘区域加强品牌美食片区建设,评选表彰武汉食品示范园区、品牌美食示范街区;以各类大型活动为契机,举办各类“武汉味道”品牌美食推介及消费活动,设立美食市集、美食街区,助力武汉美食“出圈”,增强武汉美食吸引力、影响力。

  武汉本土食品企业众多,黄芬建议,要利用各种平台,持续宣传推介武汉老字号产品,举办美食节、消费季等活动,提升老字号企业市场竞争力。着力培育优质食品企业梯队,加大重点园区及优质企业金融支持力度,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引导其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走上品牌化、零售化、规模化道路,加快迈进食品工业新赛道;打造集科技研发、生产加工、质量认证、展示展览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形成一批产业集群,支持周黑鸭、蔡林记等更多本土龙头食品企业、网红餐饮店铺做优做强,连锁发展,走向全国。

  近年来,武汉食品工业技改推动了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释放出高质量发展“新势能”,黄芬建议,要持续深入拓展食品产业价值链条,结合本地优质食材特点,开发出多样化烘焙、农副产品、卤制品、坚果等类别具备方便性、功能性、专用性特点9的食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需求;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控制产品质量,提供更多绿色健康产品,并将本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优产品”等进行创新研发,提高产业化生产水平,让美食文化融入休闲旅游,走向亿万游客。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消费场景被市民接受,她建议,要支持建设“武汉味道”美食系列网红直播基地,鼓励网红达人应用直播平台,强化武汉美食爆款产品线上销售,引导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建设全球食品销售网络。

  她还建议积极推进餐饮专业人才培养,强化中餐烹饪专业培育,强化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举办中式餐饮技能竞赛和培训班,挖掘非遗类美食文化内涵,以文化艺术形式,创新传播手段,讲好美食背后的历史故事,利用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吸引市民、外来游客参与体验民风民俗、传统文化。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